【转发】 漫话茶
作者:周健 文章来源:奔流文学网
假期值班,“偷得浮生半日闲”。没有了平日上班的忙碌,便泡一杯新茶,悠闲地坐下来,任思绪飞扬。看着茶杯里上下翻腾的叶片和杯口氤氲的雾气,我忽然想起一段极富诗意的句子:“一片树叶,落入水中,改变了水的味道,从此有了茶”, 茶和水的关系,竟如此简单又如此复杂,茶的历史如此简单而又浪漫!不觉让我对茶顿生一种莫名的情愫。
一方水土一方人。信阳种茶历史悠久,被誉为山水茶都,信阳人种茶、饮茶、爱茶,信阳毛尖久负盛名,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。浉河区是信阳毛尖的主产区,我老家就处在那里的一个小山村里,或多或少,现在家家都有茶园,种茶、炒茶高手辈出。
我对茶的最早感受始于小学前。那时茶山属于集体,人们采茶论斤记工分,家家很少有茶喝。但人们却可采野山茶。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个大茶壶,陶制的,里面泡的就是野山茶,茶水金黄,苦涩中带着些许甜味。干活累了,倒一大碗凉茶,咕嘟喝下,甚是解乏。父亲喜欢喝浓茶,一次在外玩耍回来,由于口渴,就端起他的茶杯猛喝两口,顿感苦涩难当,深感茶并非好东西,自此到参加工作约二十年间没再喝过任何茶。
在我的感觉中,茶农是很非常辛苦的。年少时,我采过茶、炒过茶。当然,其他农活大多也干过。我到现在仍认为经历过稼穑之苦的人才真的拥有完整的人生。天蒙蒙亮时,便跟随母亲上山采茶。要采嫩叶,最好是一叶一芽或两叶一芽那种,小小的竹筐总也采不满,及至采满已是中午了,下午继续采。雨天一身泥,晴天一身汗。夜里赶忙炒茶,那时都是人工炒茶。两口大铁锅并排斜嵌在屋墙里,墙外是灶口,一人专事烧火,根据炒茶人的需要掌控火候。两口锅大小一样,但一个称作生锅,一个称作熟锅,生锅用大火,熟锅则用小火。手持用竹枝特制的炒把,站着将青叶在生锅里不断翻炒,哔啵作响,顿时茶香四溢,待脱水差不多时,迅即扫进熟锅,坐着用手揉捻抓甩,使其成为紧缩的条形,达到要求后即出锅,接着用炭火烘干,常常是一夜到亮,困顿至极,稍事休息,便重复第二天的劳作。人工炒茶有很多工序,环环相扣,马虎不得,稍一疏忽,便影响到茶质。生锅非常需要人的腰力和臂力,而熟锅则是考验炒茶人技艺的重要环节。熟锅很烫,稍有不慎就会烫伤,几天下来,手掌变成青黑色,数月才能消退。据说,一万多片鲜叶才能炒成一斤成品茶,由此可见制茶的不易。现在,手工炒茶的还有,但大多采用机械了,但成品似乎没有人工炒制的口感好。
目睹茶农的艰辛及自身体验,常想起一些简洁的古诗,除《悯农》外,还有宋代梅尧臣的《陶者》:“陶尽门前土,屋上无片瓦。十指不沾泥,鳞鳞居大厦”;北宋张俞的《蚕妇》:“昨日入城市,归来泪满巾。遍身罗绮者,不是养蚕人”。以前的种茶人何尝不是如此!
随着时代的变迁,茶已是信阳的象征,茶叶已成为大别山革命老区信阳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,每年都举行大型茶文化活动,茶农的生活已今非昔比,着实令人欣慰。
上班后,受社会环境的影响,我又慢慢喝起茶来。茶叶不必放多,淡淡的,绝不可酽,只因少时喝茶的阴影还在,采茶的那种艰辛依然刻骨铭心,感觉放多了实乃暴殄天物。当然,自知想法片面,茶叶放多放少、或浓或淡,因人而异,就像有人喜爱烈酒、有人喜欢红酒一样。
随着阅历的增长,对茶的了解也在逐步加深,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,中国人饮茶,据说始于神农时代,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。中国各地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,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品茶,各国茶文化各不相同,各有千秋。从颜色区分,茶叶大致分红茶、绿茶、白茶、黑茶、黄茶,品牌繁多。近几年,这些茶叶我都尝试着喝了一些,味道差别很大,谈不上喜欢谁。这就好像让你去亲近一个有恶感的人一样,总会心存芥蒂。这也显示我的包容心不足。通常说,人生有八大雅事,“琴棋书画诗酒花茶”。生在茶乡的我,竟然难以入雅,惭愧致至!
古时有斗茶的习俗,“翠团云拱嫩芽新,百碾千搓一水淳。我看座中名利客,能知真味是何人”。一水,斗茶术语(古人斗茶之胜负常在一水间),斗茶之后将其分等,判定贵贱。现在各种茶类评奖概莫如此,由此产生了茶的排名,且这些排名不断地变动,正如各类大学、歌曲排行榜或其他人为排名一样,令人眼花缭乱,莫衷一是。古往今来,茶还与禅、道及礼义廉耻相随,更与人文密不可分,与茶相关的诗词、典故不胜枚举。无形中,茶的命运与人相似。
不过,细想起来,茶是茶,茶又不仅是茶。茶在经贸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十分精彩,虽时过境迁,但丝绸之路上驼铃声仿佛依旧在荒漠悠扬,茶马古道上骡马的嘶鸣还在空谷回荡,海底的沉船还在诉说着无尽的悲伤……。有人说:“饮茶的由衷在于诚挚、愉悦、自在,饮茶之意在于心中有境有物有情,是一种平静、平淡、平常的遣兴之举”。深以为然。劳作之余,品茗论事,生津解渴,醒目提神,无所谓三六九等,飞流短长。
诚然,茶如人生,人生如茶。
- 本文分类:学习交流
- 本文标签:无
- 浏览次数:8979 次浏览
- 发布日期:2020-07-10 11:23:55
- 本文链接:http://xysslsj.cn/xxjl/483.html